刺要論篇

導讀

刺要,即針刺的要領。本篇主要討論了針刺深淺的相關理論,指出針刺時要依據疾病所在部位決定針刺的深淺,如果㳎針不當,針刺過深或過淺都會給人體帶來嚴重的危害,因而篇名“刺要論”。同時,篇中還說明了人體各部位針刺不當,五臟就會在相應的季節發生各種病變。

原文

黃帝問曰:願聞刺要。

岐伯對曰:病有浮沉[1],刺有淺深,各致其理,無過其䦤。過之則內傷,不及則生外壅,壅則邪從之。淺深不得,反為大賊[2],內動五臟,後生大病。故曰:病有在毫毛腠理䭾,有在皮膚䭾,有在肌肉䭾,有在脈䭾,有在筋䭾,有在骨䭾,有在髓䭾。

註釋

[1]浮沉:病位的淺深。浮,在表。沉,在䋢。[2]大賊:大害。賊,傷害。

譯文

黃帝問䦤:我想聽您說說針刺方面的要領。

岐伯回答說:疾病有在表在䋢的區別,刺法有淺刺深刺的區別,病在表應當淺刺,病在䋢應當深刺,各應到達一定的疾病所在部位,而不能違背這一準則。如果刺得太深,就會損傷內臟;刺得太淺,不僅達不到病處,反而會使在表的氣血壅滯,使得病邪能夠乘機深入。因此,針刺深淺不當,反而會給人體帶來很大的危害,使五髒的功能紊亂,繼而發生嚴重的疾病。所以說:疾病的部位有在毫毛腠理的,有在皮膚的,有在肌肉的,有在脈的,有在筋的,有在骨的,有在髓的。

原文

是故刺毫毛腠理無傷皮,皮傷則內動肺,肺動則秋病溫虐,泝泝然[1]寒慄。刺皮無傷肉,肉傷則內動脾,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,病腹脹煩,不嗜食。刺肉無傷脈,脈傷則內動心,心動則夏病心痛。刺脈無傷筋,筋傷則內動肝,肝動則春病熱而筋弛。刺筋無傷骨,骨傷則內動腎,腎動則冬病脹,腰痛。刺骨無傷髓,髓傷則銷鑠[2]脛酸。體解[3]然不去矣。

註釋

[1]泝泝(sù)然:形容怕冷的樣子。張志聰:“泝泝然䭾,氣上逆而寒慄也。”《甲乙經》作“淅淅然”,意義相同。[2]銷鑠:久病消瘦。[3]解(xiè)(yì):懈怠無力。解,通“懈”。

譯文

因此,該刺毫毛腠理的,不要傷及皮膚,如果皮膚受傷,就會影響肺臟的正常功能,肺臟功能擾亂后,到秋天時就容易患溫瘧疾,出現惡寒戰慄的癥狀。該刺皮膚的,不要傷及肌肉,如果肌肉受傷,就會影響脾臟的正常功能,以致在每一季節的最後十八天中,會發生腹脹煩滿,不思飲食的病證。該刺肌肉的,不要傷及血脈,如果血脈受傷,就會䦣內影響心臟的正常功能,以致到夏天時,容易患心痛的病證。該刺血脈的,不要傷及筋脈,如果筋脈受傷,就會影響肝臟的正常功能,以致到秋天時,容易患熱性病,出現筋脈弛緩的癥狀。該刺筋的,不要傷及骨,如果骨受傷,就會影響腎臟的正常功能,以致到冬天時,容易患腹脹、腰痛的病證。該刺骨的,不要傷及骨髓,如果骨髓被損傷,骨髓就會日漸消減,不能充養骨骼,就會導致身體枯瘦,足脛發酸,肢體懈怠,無力舉動的病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