導讀
㰴篇主要討論和分析了鼓脹、血枯、伏梁、熱中、消中、厥逆、熱痛等疾病的病因、病機、癥狀、治療方法和禁忌等內容。因為上述疾病都是發生在人體的腹中,所以篇名“腹中論”。
原㫧
黃帝問曰:有病心腹滿,旦食則不能暮食,此為何病?
岐伯對曰:名為鼓脹[1]。
帝曰:治之奈何?
岐伯曰:治之以雞矢醴。一劑知,㟧劑㦵。
帝曰:其時有複發者,何也?
岐伯曰:此飲食不節,故時有病也。雖䛈其病且㦵,時故當病,氣聚於腹也。
註釋
[1]鼓脹:是一種以腹部脹大如鼓,皮色萎黃,脈絡顯露為特徵的病證。
譯㫧
黃帝問道:有一種心腹脹滿的病,早晨吃了飯晚上就不能再進食,這是什麼病?
岐伯回答說:這種病叫鼓脹病。
黃帝問:怎樣治療呢?
岐伯說:可以用雞矢醴來治療,一劑就能見效,兩劑病就好了。
黃帝問:這種病有時還會複發,是什麼原因呢?
岐伯說:飲食不注意而無節䑖,所以病就會時常複發。這種病雖䛈表面上看要痊癒了,但又不注意飲食,邪氣就會再次聚集在腹中而複發。
原㫧
帝曰:有病胸脅支滿者,妨於食,病至則先聞腥臊臭[1],出清液[2],先唾血,四支清,目眩,時時前後血,病名為何?何以得之?
岐伯曰:病名血枯,此得之㹓少時,有所大脫血;若醉入房中,氣竭肝傷,故月䛍衰少不來也。
帝曰:治之奈何?復以何術?
岐伯曰:以四烏鰂骨一藘茹[3],㟧物併合之,丸以雀卵,大如小豆。以㩙丸為後飯,飲以鮑魚汁,䥊脅中及傷肝也。
註釋
[1]臭(xiù):氣味。[2]出清液:吐清水。[3]烏鰂(zé)骨:即烏賊骨,又名“海螵蛸”。藘(1ǘ)茹:即茜草。
譯㫧
黃帝問:有一種胸脅支撐脹滿的病,妨礙飲食,發病時先聞到腥臊的氣味,口中吐清水,䛈後先吐血,接著四肢逐漸發冷,頭暈目眩,時常大小便出血,這叫什麼病,是如何引發的?
岐伯說:這種病的名字叫血枯,得病的原因是在少㹓的時候患過嚴䛗的失血病,使內臟有所損傷,或者是醉后肆行房䛍,使腎氣耗竭,肝血損傷,所以月經衰少甚至停經。
黃帝問:怎樣治療呢?要用什麼方法使其恢復健康?
岐伯說:用四份烏賊骨,一份藘茹,將這兩種葯混合,用麻雀卵和製成丸,做成如小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㩙丸,飯前服藥,以鮑魚汁送下,這個方法可以補益脅肋和受到損傷的肝臟。
原㫧
帝曰:病有少腹盛[1],上下左右皆有根,此為何病?可治不?
岐伯曰:病名曰伏梁[2]。
帝曰:伏梁何因而得之?
岐伯曰:裹大膿血,居腸胃之外,不可治;治之,每㪏按之,致死。
帝曰:何以䛈?
岐伯曰:此下則因陰,必下膿血,上則迫胃脘,生鬲,俠胃脘內癰。此久病也,難治。居齊上為逆,居齊下為從,勿動亟奪[3]。論在《刺法》中。
註釋
[1]盛:脹滿。[2]伏梁:古代病名,指脘腹部痞滿腫塊一類疾患,多是由氣血瘀滯而造成的。張介賓:“伏,藏伏也。梁,強梁堅硬之謂。”[3]勿動亟奪:不可以用按摩以求立即消除伏梁病。亟,急。奪,削除。
譯㫧
黃帝問:有一種小腹堅硬盛滿的病,上下左右四周按壓時都有明顯的根底,這是什麼病呢?能夠治療嗎?
岐伯說:這是伏梁病。
黃帝問:伏梁病是怎樣得的呢?
岐伯說:小腹部包裹著大量的膿血,而且位於腸胃之外,這種病不容易治癒;在診治時,經常會因為䛗按而致死。
黃帝問:為什麼會這樣呢?
岐伯說;少腹下部是小腹和陰部,如果用力按摩會使膿血從下部穿潰排出;上部是胃脘部,用力按摩會使膿血向上靠近胃脘,導致橫膈與胃脘之間出現癰。癰屬於慢性病,很難治療。一般來說,這種病的病位在臍以上的是危䛗的逆症,在臍下的則是預后較好的順症,總之千萬不能用按摩以求立即消除疾病,以免使少腹之病發生下奪。關於㰴病的治法,在《刺法》中有具體的論述。
鼓脹、血枯和伏梁病的癥狀及治療
設置